top of page

波斯1395年 Persia '1395

  • 李振謙
  • May 24, 2018
  • 13 min read

Updated: Sep 17, 2022


28/2/2017

说起伊朗,其实我更喜欢他的古称- 波斯。众所周知,由于战争和核子纠纷,伊朗和西方国家对抗了几十年,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被排除在世界的舞台之外。越不開放,越神秘的地方,对我們來說就越有吸引力。听說這裡很安全,听說這裡的人很友善,加上亞航机票的促銷,所以决定在埃及、约旦之行加上伊朗。

从吉隆坡前往德黑兰的飞机几乎是满座的,大多数都是西方游客,亚洲脸孔是寥寥无几,这让我有点意外!认识来自马来西亚的阿良,他一年到头都在旅行,我们聊得十分投契。凌晨降落在德黑兰国际机场,办理签证的窗口却只有十几个亚洲人,原来西方旅客都是在德黑兰转机,而不是来这里旅行,因为亚航的机票实在太有吸引力。在等待领取签证的时候,认识来自温州但长期在斯里兰卡做生意的张姓父子俩。约一个小时后,签证终于搞定,但70欧元的签证费,实在贵得离谱!这时候真是羡慕马来西亚护照无需签证。

1/3

在机场换好钱,厚厚的一大叠天文数字的里亚尔(Rial)根本没办法计算。我们四个人合乘的士来到预定的酒店,伊朗的酒店其实并不便宜,阿良决定到附近寻找便宜的住宿,作为一个长期旅行的背包客,尽可能的节省是必须的。已经是凌晨三点,我劝他不妨天亮了再找,但他说这是第二次到伊朗, 这里很安全。反而是在马来西亚的话,这个时间他是肯定不会出门的。

酒店的装潢还算不错,但进入房间,小小的老式电视机和拨盘电话,马上感觉时光倒流了30年!

德黑兰的街头, 像极了70-80年代中国的小县城,街道上到处是宣传标语,不少建筑物都画上已故与现任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画像。令我惊讶的是风姿绰约的年轻女性虽然裹着头巾,但她们却把头巾戴出万种风情,大多数还故意露出大半的头发,而且轮廓分明的精致波斯脸孔并没有被隐藏在神秘的面纱之下!他们把穆斯林服装穿出了时尚,穿出了特色!波斯美女,果然名不虚传!

在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国王推行"白色革命"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取消神学教育和伊斯兰教法,赋予妇女选举权,同时提倡妇女去除黑色面纱, 伊朗一度有中东小巴黎之称,成为中东和波斯湾地区最开放的国家。在此背景下,社会风气越发开放,各地城市开始涌现电影院、酒吧、赌场和色情行业。但改革的失败和世俗化遭到宗教人士强烈抗议,最终在1979年,由霍梅尼发动的颠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终结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和那些被视为西方式的颓废,进而推行严格的伊斯兰社会,当然妇女们也被要求重新批上面纱。 如果没有这些历史照片为证,我们想像不到原来在伊斯兰革命之前, 伊朗杂志封面曾经是这样的:

由于我只安排了六天的时间在伊朗,而德黑兰也没有什么值得看的景点,按计划我今天晚上必须坐火车到色拉子(Shiraz)。当然我也很想体验一下伊朗的火车,毕竟坐火车比长途车舒适得多。很难得找到一间旅行社,却被告知今晚前往设拉子的火车票已经售完。但我不死心,暂时告别朋友们独自搭地鉄到火车站询问。 午后的地铁并不拥挤,地铁票价也非常便宜,卖票的小姐热心的出来指引方向并嘱咐我在那个站转车。来到火车站,再次确认今晚所有的车票都已经售罄,尝试乘搭伊朗火车的愿望没办法实现!回程正当我犹豫在哪一个站转车时,一位年轻人主动上前帮忙。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原来是位在籍大学生,英语是自己在课外时间修读的,他还时常通过网络收听新加坡的电台。

德黑兰火车站

在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的1979年11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和示威者侵入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他们要求遣返正在美国接受治疗的前国王 -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mad Reza Pahlavi),并把52名外交人员扣押为人质,在整整444天后他们才被释放。 美国大使馆的旧址并不开放,但使馆外墙上旗帜鲜明的反美壁画,在"伊朗人质危机"事件过去近40年后早已褪色, 那伊朗人民的反美情绪也应该同样退热了吧?在伊斯法汗前往德黑兰机场的长途车上,邻座是一位中学教师,我问他伊朗人民还那么憎恨美国吗?他笑笑回答,不会啊!这已是历史, 也是政府之间的事!

而就在我们拍照的时候,一位路过的年轻女孩主动过来和我合照,这让我颇感到意外,尤其是她穿着保守的穆斯林服装和在这民风保守的伊朗!

穆斯林国家的地铁设有女性车厢是肯定的, 黄昏时候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地铁车厢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站在月台上和站在车厢里的人面面相觑, 一脸的无奈。突然,站在车厢门边的一位长者拉起我的手,把一把坚果塞进我的手里,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在我还没来得及道谢的时候,车厢门已经关上了!

下一趟列车到了,我们几个人分开行动,希望能尽量挤进地铁,但看着这背贴着背,脸贴着脸的情景,我们只能苦笑!好心人过来建议我们乘搭的士,也提醒后面设有女性车厢。我们赶紧叫刚挤进车厢的来自云南的小美退出來,她说刚挤进车门就被后面的人非礼了。无奈之下, 我们只好放弃地鉄, 回到拥挤的街上乘搭的士。

告别刚刚结识的朋友们,夜幕降临的德黑兰车水马龙。长途汽车站离市区很远,搭地铁是最好的办法,但想想刚才的情形,现在再加上行李,要挤进地铁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看来唯一的办法是搭的士前往,但这个时候的士同样一车难求。好不容易有一辆私家车停下来,是的,这些地方谁都可以在街上载客赚点外快。街道上车辆拥挤,交通灯也很多,年轻的司机和我天南地北的聊个不停。

阿萨迪自由纪念塔(Azadi tower)原为国王纪念塔,就在Azadi 地铁站和长途车站附近。1971年,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为纪念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国2500周年,和巴列维王朝统治下取得的成就而建造。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建成的八年后,巴列维王朝就被伊斯兰革命所推翻,国王纪念塔也改名为自由塔,象征伊朗自由时代的到来。但讽刺的是,伊朗人民依然没有享受到多少自由。

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长途车站, 而司机已经打电话联络朋友,他坚持要送我进去车站,我想这样也好,或许他可以帮我顺利搭上前往设拉子的车。没错,他的朋友正在等他,他们用波斯语高声的交谈,看样子是要我赶快上车。我手上拿着一叠的钞票,而车票多少钱根本就听不懂,年轻司机叫我把钱交给他, 由他来付车费。在跟随他走到停车场的时候,我的眼睛没有离开过他拿着我的钱的手,这个看起来有点滑头的司机并不让人放心。

伊朗的长途巴士都产自中国,2+1的座位非常宽敞舒适,而且还免费提供晚餐和饮料。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却出奇地少。

2/3

终于,天开始亮了,这时我才看到远处连绵的山脉,依然覆盖着皑皑白雪。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伊朗南部的历史名城-设拉子(Shiraz)。这里是波斯文明的发源地,一手缔造波斯帝国的大流士和居鲁士就长眠于此。

设拉子也是诗歌之城,中古时期著名的诗人萨迪(Saadi) 和哈菲兹(Hafez)也长眠于此。哈菲兹生长在贫困家庭和动荡的年代,波斯开始被蒙古人统治。他虽然是虔诚的穆斯林,但诗歌里最多的主题是爱情和美酒,以及对黑暗、腐败的上层宗教和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也在大量诗篇中呼唤自由、公正的美好新生活。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赞颂波斯是"诗国",他说谁要真正理解诗歌,应当去诗国徜徉,谁要真正理解诗人,应当前往诗人之都。他更盛赞哈菲兹:“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据统计,在伊朗哈菲兹诗集的出版量仅次于可兰经,一般人家里都会有这两本书,古兰经当然是少不了,除此之外通常还有一本哈菲兹的诗集,可见其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亲爱的人儿在一起,我的心境快乐融融;        

尽管她从我的心上, 夺走了平静和安宁。 - 哈菲兹

对于这世上的一切, 我全然无动于衷, 只有你那美丽的容颜, 能把世界装饰得巧夺天工。-哈菲兹

萨吉啊,起来吧! 把酒杯给我拿来! 把这人世痛苦的头顶,用层层泥土覆 盖。        萨吉啊, 到前面来! 把酒杯递到我手上! 脱掉这青色僧衣,把它远远抛到一旁。- 哈菲兹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萨迪

比起德黑兰的车水马龙,设拉子古城安静多了。我订的这间旅馆,在网络上是色拉子挺有名气的,也是唯一一间我能在网络上预订好的住宿。旅馆黄土墙的外表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但里面的波斯庭院令人有惊艳的感觉。

色拉子古城并不大,街道干净整洁, 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保存的非常完整的卡里姆汗城堡(Arg of Karim Khan)。在1760年,卡里姆汗将军(Karim Khan)控制着波斯地区并建立了赞德王朝(Zand), 把都城从伊斯法罕迁移到色拉子。他在设拉子建有多座建筑物,包括著名的卡里姆汗城堡、瓦基巴扎(Vakil Bazaar)及多座清真寺和庭园。他也是个谦虚的统治者,并没有登上王位,而称自己为摄政王。比起那些华丽的清真寺,这位摄政王居住的城堡却朴素多了。城堡里有一大片的柑橘园,而最豪华的部分只是浴室,那个年代对澡堂可是非常的讲究。

今天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Fatimah al-Zahar)的忌日,街上挂满黑色旗帜,多数店铺都关门。一大群男女分开两边在街上排队等候进入一个黑色小帐篷,他们进去里面做一些怎么样的祈祷仪式,当然我不得而知。

傍晚回到旅馆,房间里已经热闹起来了,有来自吉隆坡星州日报的编辑和菲律宾的朋友,还有坐了24个小时巴士从亚美尼亚来的美女Emily和来自巴塞罗那的消防员Javier 。跟菲律宾的朋友和Emily一起晚餐后,我和Emily来到不远处的灯王之墓(Shah Cheragh)。

灯王之墓埋葬的是什叶派第七伊玛目(Imam 领袖的意思)卡迪姆(Musa al-kadhim)的两个儿子阿迈(Ahmad)和穆罕穆德(Mohammad),他们于公元900年左右为了躲避阿巴斯王朝迫害什叶派穆斯林而逃到这里,但最终被杀害。12世纪开始,在历代统治者不断的扩建下形成现在金碧辉煌的神祠。从理论上说, 非穆斯林教徒是不能进入如此神圣的地方,但灯王之墓却意外地让外国游客进入参观,而且还免费,这在伊朗是挺难得的,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景点都必须购票,虽然票价还算便宜。

进入光明王之墓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外国游客需等候解说员带领,女性必须穿上免费提供的包裹全身的罩袍。讲解员非常的热情,给我们每人递上一个小蛋糕。陵墓内部庭院非常大,而由于今天是法蒂玛的忌日,来祈祷的穆斯林非常多,他们也在这里举办庄严的仪式。虽然非穆斯林不得进入主殿(其实有很多游客进去过,不过今天肯定不行),但外部华丽精致的装饰还是非常值得参观的,而在人们掀起布帘的一霎那,主殿里面成千上万熠熠生辉的镜面装饰令人震撼!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伊朗竟然会有如此华丽的建筑艺术!

(以下主殿的照片取自网络)

由于灯王之墓主殿不让非穆斯林进入参观,临走时,解说员说如果我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附近的一个类似的墓殿参观,那个是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反正时间还早,我和Emily跟着导航寻找,却走到了偏僻的住宅区。在昏暗狭小幽静的巷子里,我留意到后面不远处的车子停下了,然后又慢慢地在我们身旁停下。司机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双手奉上一大包坚果,我们惊讶之余,连声道谢,意思地拿了一点。伊朗人突然而来的热情在冷嗖嗖的夜晚让人颇感温暖。过后我才明白,原来他刚才在后面停下车子是为了准备坚果。Emily说, 其实按照伊朗人的传统习惯,我们应该礼貌的拒绝两次,第三次才能接受,哈!原来我们都失礼了!

3/3

在旅馆用完早餐后, 大家各自行动,我和Javier 约好了参观粉红清真寺后一起租车前往波斯波利斯。

粉红清真寺(Masjed Nasir-al-Molk)在网络上非常的红,如果来伊朗只能选择参观一座清真寺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粉红清真寺。但粉红清真寺在伊朗众多清真寺中并非特别有名, 相比于灯王之墓和伊斯法罕广场旁的皇家清真寺,其实逊色得多! 粉红清真寺更谈不上气派,但低调却又不失华丽,恬静优雅又带点神秘感,犹如一位披着面纱的波斯美女。当早晨温暖的阳光透过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彩绘玻璃,照射在清真寺的红色地毯和柱子上时,七彩的光芒和图案如梦似幻,令人惊叹!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希腊名称,波利斯(polis)是都城的意思。它位于色拉子约60公里外的善心山下(Mt. of Mercy),始建于前521-486年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他凭着雄厚的财力建造了三个都城,而波斯波利斯则是礼仪、庆典之都,也是波斯帝国辉煌文明的见证。波斯波利斯前后花了70多年,历经三个朝代才完成。规模宏大、气派非凡的宫殿巧妙的利用地形,依山而建。 据说宫殿采用的是埃及白银,黎巴嫩雪松,埃塞俄比亚象牙。显赫一时的帝国当年从各地掠夺而来的财宝堆积如山,前331年, 亚历山大大帝为报复波斯火烧雅典,共动用了5千头驴子和5千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并无情地将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波斯波利斯从此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发掘而重见天日。虽然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不过是当年的冰山一角,但我们仍然能通过这些断壁残垣上的精致浮雕来想像当年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

进贡的外国使节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站在我左边的女孩和右边的女孩,其实她们并不认识,而站在我右边的两位和最右边的女孩也互不认识。伊朗人非常的热情,尤其是年轻人,看到有机会和外国人拍照,都会来凑热闹。

从波斯波利斯回来才下午2点多,我决定提早前往伊斯发罕(Isfahan),毕竟那是大城市,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而Javier也打算提前前往亚兹德(Yazd).

六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伊朗中部大城市伊斯法罕。伊朗住宿的选择其实不是很多,而背包客一般都比较推荐这间Amir Kabir Hostel , 多人房已经客满,剩下$20美元一晚的单人房,但房间小的惊人。

4/3

3月的伊斯法罕的早晨冷得让人发抖,气温只有五度左右。虽然他们提供免费的早餐,但又冷又硬的馕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在伊朗,很少看到有人骑单车,我正诧异院子里的山地单车会是谁的呢?原来澳洲女孩Catherine 把单车运到西班牙,再独自骑车到伊朗,她的毅力和勇气确实让我佩服! 明天她将会到附近的孤儿院教导英文一段时间。庭院里慢慢的热闹起来,而来自马来西亚的Stanley 在寒冷的早晨,依然穿着T恤,一问之下,原来他的外套被同房的人穿走了! 天气突然变得这么冷, 连衣服都会被偷, 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


这是伊朗本地炸鸡快餐店,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不是KFC哦, 由于受到经济制裁, 所以西方快餐店没办法进入伊朗市场, 但它的装潢和菜单几乎跟KFC一模一样。

33孔桥是整个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双层拱桥,不过现在是旱季,河床早已干枯。它除了充做水坝抬高水位,将水引入两岸水渠,灌溉农田,还具备休闲的功能。游人可以在桥洞中趁凉、饮茶,每当夜幕降临,桥上散步的游人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桥洞和桥孔中谈笑风生,在生活枯燥乏味的伊斯兰国家,桥上桥下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来自澳洲的Catherine 和马来西亚的Stanley

伊斯法汗是伊朗第三大城市,早在公元4到5世纪时,古代的一些帝国就在这里建造夏宫,16到18世纪初,这里是萨法维王朝的都城,至今留下众多精美绝伦的建筑。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已有2000年历史的这座城市过去曾经商旅云集,热闹繁华相当于半个世界, 故素有”伊斯法汗半天下”之说。来到伊斯法汗,你一定会感觉到此言不虚。这里的广场,桥梁,巴札,令人眼花缭乱的清真寺,铜雕,精致的搪瓷蓝和波斯地毯 ,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堪称一流 !

伊玛目广场周围的大巴扎里,各种精雕细琢色彩缤纷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恐怕很难有其他国家的手工艺品能与之匹敌。而最让人感到惊艳的应该是搪瓷蓝 - 米娜(Mina-kari), 这看起来有点像瓷器的篮彩盘子和花瓶,其制作方式和景泰蓝有点相似。师傅在铜盘上用锤子敲打出各种凹凸有致的花纹,然后经过多次的上色和高温烧烤,将颜色固定,工艺精堪,但价钱不贵。 精致华丽的波斯传统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7/3

伊玛目广场(Naqsh-e Jahan Square) 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它原名为皇家广场,是国王阅兵和观看马球的地方,而伊斯法罕本意为"驻军屯兵” 。与天安门广场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严肃的氛围,因为这里是本地人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大部分著名的景点都在广场附近,伊朗最精美的清真寺 - 伊玛目清真寺(Masjed-e Imam)和皇室专属的谢克洛夫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分别位于广场的南面和西面,东面则是供国王阅兵与观看表演的阿里卡普宫(Ali Qapu Palace), 另一边是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大门。广场中间是个很大的喷水池,但正在整修。水池两边绿草如茵,是本地人晒太阳和野餐的好去处。整个广场的四周是大巴扎,各种手工艺品和特产琳琅满目,不计其数的巷子再从这里向四面八方延伸,你想不迷路真的很难!

傍晚时分,我独自前往33孔桥拍摄夜景。当走到半路时,我停下脚步正犹豫是不是应该先去伊玛目广场拍摄黄昏的景色,一位年轻的女孩主动上前询问,不但指引我广场的正确方向,还陪我走到分叉路口前,在确定我走对了方向之后,她才放心地往回走。在伊朗,地图是绝对没机会派上用场!

广场上,17岁的学生上前攀谈,并带我到旁边大巴扎他叔叔的地毯店里喝茶 (纯粹只是喝茶聊天, 他们完全没有向我推销任何产品), 他说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广场上找外国人练习英文。 如果在其他国家,我肯定会拒绝,但是在伊朗你就放心地和本地人去喝茶,甚至到他们家中作客吧,他们绝对别无他意!

伊朗位于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明, 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很多人都对伊朗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以为这里不安全, 不适合旅行。其实恰好相反,伊朗人非常的热情好客,人美 !心更美!绝对是适合旅行的好地方 !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 2022 by eddietravelling.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b-facebook
  • Instagram Black Round
bottom of page